![]() |
![]() |
坐擁1億之眾的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消費市場、“兩金(宋河、寶豐兩個國家名酒)四銀(張弓、林河、伊川杜康、汝陽杜康四個國家優質酒)”的品牌等諸多優勢的豫酒近年來陷入“外敵入侵、內部混戰” 的危機局面。而周邊省份的白酒業則顯得生機勃勃,甚至連地處邊陲的內蒙古、新疆和東北也都涌現了一批年銷售超10億、20億的白酒品牌。豫酒到底怎么了,緣何走不出中原,走不出困境?
五大短板制約豫酒發展
短板一:企業規模小,缺少“領頭羊”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河南省140家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總產量84.43萬千升,較上年同期增長24.57%,主營業務收入約152億元,同比增長28.1%,實現利稅約為27.73億元,同比增長12.1%。
“從豫酒基本面縱向比較來看有增長,但放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來看,還比較緩慢,與先進省份的差距越來越大。”河南省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接受《華夏酒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這種差距突出表現在豫酒單個企業‘塊頭’小,周邊省份單個企業年銷售動輒過數十億,甚至超百億量級,豫酒過10億的只有宋河一家,豫酒二線企業銷售過億的也不多,缺少振興豫酒的‘領頭羊’,既走不出去,也形不成與外來強勢品牌抗衡的規模優勢,只好各自守在‘家門口’被動防御。”
短板二:體制制約發展
“體制是制約豫酒發展的最大障礙。”北京和君咨詢集團合伙人林楓認為,雖然豫酒企業近幾年來陸續進行了改制,但這種要么托管,要么租賃,要么內部股份化的改制,大都沒有真正實現產權和職工身份的徹底轉換,導致企業內部歷史遺留問題不能解決,影響企業的長線規劃和各種生產經營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更談不上權利、利益和責任體系上的流程再造和升級;其戰略上的短期行為反而會造成企業資產的流失和品牌資源的透支。
短板三:品牌定位模糊,價值訴求游移
豫酒不缺文化,從儀狄到杜康,先人造酒的神話抑或傳說無不出自這片沃土;豫酒也不乏品牌,“兩金四銀”的名酒資源足以令除四川以外的任何一個省份的白酒界欽羨不已。豫酒缺的是對文化內涵的挖掘提煉、系統梳理和品牌戰略的精準定位及品牌資產的有效整合和科學管理。
綜觀其它成功的高端白酒品牌,無不以文化立意,聚焦鮮明的價值訴求。如茅臺背書“國酒”的同時,不斷訴求健康理念;“洋河”在開創“綿柔型濃香”品類之后,以“藍色經典”“男人情懷”的時尚文化訴求找到了與消費者深層溝通的情感屬性;瀘州老窖則在產品品牌上升遇到天花板,增長乏力時,通過產品創新、包裝優化及一系列符合白酒行業本質且又足夠稀缺的歷史文化背書,戰略性地開發出“國窖1573”,這不僅迎合了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高端品牌的高利潤銷售,又將此基因背書到瀘州老窖原有的產品品牌上,從而激活了整個企業品牌族群的活力,獲得了持續上升的溢價空間。而豫酒品牌定位大多比較模糊,一些企業品牌形象老化,缺乏鮮明的價值主張或品牌訴求搖擺不定,缺乏持之以恒打造品牌的理念。其訴求方式多為通過考證當地史志或查閱歷史文獻,尋找出若干年前當地與名人或釀酒有關的記載,以此證明本品牌擁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不重視對消費觀念與時俱進的研究,以及與消費者的深度溝通,導致豫酒品牌雖有知名度,卻缺乏最寶貴的競爭資源——品牌忠誠度。茅臺、五糧液、劍南春、郎酒、瀘州老窖、洋河、雙溝、汾酒、白云邊、稻花香、古井貢、西鳳、四特等外來品牌在河南市場年銷售均已超過億元,而豫酒品牌單品銷售過億的則寥寥無幾,在河南省各縣、市、區市場實現全覆蓋的可能只有宋河。
短板四:營銷乏力,被動成為“麥田守望者”
如果把產品比作進入市場通行證,那么營銷無疑就是敲門磚。
“河南是全國營銷的一面旗幟。”河南豫豐酒業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成貴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對《華夏酒報》記者說,現代中國商業營銷理念源自河南的“商戰”:雙匯、春都、三全、思念、白象等暢銷全國的快消品品牌出自河南;許多河南籍營銷才俊服務于全國各地的企業。
然而,豫酒企業大多重“銷”而輕“營”。究其原因,張成貴分析說,首先,不是豫酒沒有人才,而是缺乏完善的“選、育、留、用”人機制。豫酒企業幾經改制,但企業管理和銷售人員多數還是原企業保留下來的老員工,受年齡、學歷、專業技能等因素制約,與當今市場很難接軌,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節奏,企業廣撒英雄貼招聘來的卻又大多“水土不服”而分道揚鑣;其次,缺少營銷戰略規劃,市場定位不準,企望倚重一招一式的營銷模式達到短期效應;再者,品牌營銷傳播途徑和手段單一。豫酒企業除了扎堆大打廣告戰和終端促銷,幾乎再沒有其它營銷傳播方式。品牌的軟廣告傳播、公關、終端生動化營銷等品牌的深度傳播方式都沒有得到很好利用,無怪乎有業內人士將豫酒喻為“高知名度+低美譽度=市場劣勢”;近年來,許多豫酒企業開始注重同專業營銷咨詢機構合作,這本來是進步,但咨詢公司一般僅限于解決戰術層面問題,一遇到企業的戰略層面如組織體系的配稱問題時很難逾越。
此外,豫酒營銷能力的不足也體現在與河南本土經銷商的“合作難”上。河南一些大商更愿意與外來品牌合作,致力于推廣外地品牌,而對本地的豫酒品牌積極性不高。
當年幾乎和宋河、張弓、寶豐同在一個品牌檔次和同一起跑線上的如洋河、郎酒、稻花香、今世緣、枝江等其它外省白酒品牌,如今已是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銷售規模,而豫酒卻仍在做家門口的“麥田守望者”,為爭奪省內根據地消耗著有限的內部資源。
短板五:盲目跟風,導致豫酒品質風格缺失
“豫酒不缺技術力量,不缺好酒,但缺失品質風格。”熊玉亮分析認為,豫酒在19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初的低谷時期,大量跟風購買川酒調制灌裝,導致了自身酒品風格的迷失,卻培養了大批川味白酒的消費者。自2004年首屆蘇魯豫皖白酒峰會以來,同處黃淮名酒帶的蘇酒、皖酒、魯酒通過“濃香型品類細分”分別占位、確立了各自的“綿柔”、“淡雅”、低度濃香和芝麻香風格,而豫酒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流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