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歷史上,這里曾是“三國五邑”之地,自古商賈云集;這里是工匠始祖魯班、造車始祖奚仲故里,崇尚格物致知之理;這里生活過墨子、滕文公、毛遂、孟嘗君,民風淳樸厚重,尊崇賢達,又敢為人先……
“承襲著數千年商業文化的余脈,如今的滕州,民營經濟已然成長為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成為解決城鎮居民就業、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體渠道,增加百姓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載體,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地方財政收入。綜合來看,既有鋪天蓋地的廣度,又有頂天立地的高度。”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滕州市副市長朱晏辰如此概括滕州民營經濟的現狀。
客商變坐商
“談滕州的民營經濟,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是繞不開的。”滕州市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管理所所長劉貞告訴導報記者。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陸續有來自縣城周圍的農民自發在城區西部的幸福街兩側擺攤設點,經營蔬菜、副食以及干雜海貨。幾年后,幸福街的狹窄使其無法承載規模日益龐大的市場,市場于是移到了城北的杏花村,經營模式也隨之從簡單的零售向零售兼批發悄然發生著變化,日后名揚海內的“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由此得名。
“那時從業者大多是來自鄉間的生意人,也有部分退休人員和退伍軍人。”劉貞道,“這部分人或者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或者走南闖北有見識,或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大家相互效仿,雪球越滾越大。”
這些勇于冒險的“草根”們也許不曾想到,他們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實踐,播下了引發日后滕州民營經濟燎原之勢的火種,讓滕州“無心插柳”地成為北方最大的國際化干雜海貨集散地。
來自黑龍江尚志市的鄭桂萍,在這里專營東北的黑木耳。幾年前她就把收購木耳的事務委托給了家鄉的親戚,而她個人則把家安在了滕州。像她這樣從天南海北云集于此、從客商變成坐商的生意人,在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數以千計。
劉貞介紹說,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已經成為“買全球、賣全球”式的“全國十大專業批發市場”之一,購銷網絡輻射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俄羅斯、美國、韓國、日本、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市場正投資8.8億元進行第四期擴建升級改造,工程竣工后將成為一處集經營、倉儲、加工、冷藏為一體的大型干雜貨交易中心,能容納4000多經營戶,年可實現交易額150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干雜貨電子交易市場和物流市場。
導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滕州,有相同成長歷程的大型專業市場,還有世茂農副產品安全檢測及超市直供中心、滕州古玩城、魯南物流中心、現代糧油物流中心等12個,它們有的輻射魯南地區,有的堪稱江北最大。
與杏花村干雜海貨市場自然成長的模式略有不同的是,這12個大型專業市場的建設注入了更多政府發力的成分。它們主要集中在繁華區域的北辛街道辦事處,這使其占盡近水樓臺之便。
北辛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薛登峰告訴導報記者,這些大型專業市場將在3至5年內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經營攤位將達到2萬多個,從業人員20余萬人,年交易額600億元。
制造業崛起
“如果用‘鋪天蓋地’來形容上世紀80至90年代滕州百姓積極參與商貿流通業的繁榮景象的話,那么21世紀初,隨著一批由國有和大集體企業改制而來的股份制企業重新煥發活力,滕州民營經濟從此進入了‘頂天立地’的時代。”滕州市中小企業局局長王志來向導報記者這樣描述道。
導報記者對山東威達[8.55 -0.47% 股吧 研報]重工的采訪,證實了王志來的說法。這家誕生于2001年的企業,系由50個自然人股東購買已破產的原滕州市農機修造廠后,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立的。如今,年銷售額已達5.5億元,下設分布于省內各地的威能、威奧、威聯等數家子公司以及一所專屬的技工學校。
總經理呂慧彬30歲出頭,他告訴導報記者,在滕州700多家企業組成的機床、機械產業集群中,威達重工以整機生產而與眾不同。公司很早就開始了產品升級的努力,目前除生產普通機床外,更多地轉向生產龍門型機床和大型精密加工中心系列,單機價格上千萬元。
作為區域行業領袖,威達正與國內的科研院所及韓國企業合作,試圖成立一家以齒輪和鑄造為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發中心。就在前不久,他們還在洽談兼并當地的一家鑄造廠,計劃將其打造成一家高端齒輪制造企業。
滕州市中小企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滕州市機械機床產業集群去年營業收入達到431.3億元,營銷網絡遍布除西藏和海南的國內各個省區市,被譽為全國惟一的“中小機床之都”,成為山東省優質機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
朱晏辰告訴導報記者,短短10年間,滕州市就涌現出460多家銷售收入過千萬元、81家過億元、5家過10億元的“大塊頭”民營企業。滕州市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機械機床和煤化工兩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規劃建設了8平方公里的機械制造工業園和中小機床孵化、零部件加工兩個基地。總投資7.98億元的港臺機床工業園將于年底建成投產,總投資15億元的中國滕州國際機床市場也正加快推進。
民營企業呈現給滕州市的“風景這邊獨好”,讓當地的民營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由“鋪天蓋地”向“頂天立地”的嬗變。
成長的煩惱
在滕州,導報記者能夠明顯感覺到無處不在的民間創富沖動。這種強烈的沖動造就了一個個遍布全市各個鄉鎮的大大小小的產業集群:鮑溝鎮的玻璃產業基地、東沙河鎮的童車童床生產基地、善南街道的門業生產基地、級索鎮的太陽能生產基地……
但是,由于同行間的無序競爭,產業鏈缺乏整合和強有力的物流服務體系的支撐,分布于滕州市各個鄉鎮的小型產業集群正面臨著各種成長的煩惱。
滕州木門產業協會會長、鑫迪家居裝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鑫感觸頗深地對導報記者說,目前滕州木門產業最大的問題在于大家各自為戰,缺乏產業的有效整合。
李鑫說,盡管滕州有京滬鐵路和京臺高速公路兩條南北交通大動脈過境,本身就有便捷的鐵路交通條件,但是由于滕州不屬交通樞紐城市,煤化工和機械機床兩大產業集群之外的其他產業集群規模又都不是很大,彼此之間缺乏關聯與聚合,單個企業有限的產能使其大多無法接到上規模的訂單……這些短板的存在,導致逐商而聚的物流業在滕州卻相對落后。于是大家都不得不穿越路況不佳的幾條山區道路,將一批批數量有限的貨物發到150公里外的臨沂,交由一些大型專業物流企業向全國各地發貨,高昂的物流成本令企業苦不堪言。
在東沙河鎮的童車童床生產基地,導報記者注意到,這個基地最初是由幾個從銷售商變身的制造商發起并帶動起來的。由于企業多數系由幾家老企業的跳槽員工成立的,人才的“近親繁殖”現象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各企業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產品自主研發能力弱、產品雷同、檔次不高等問題,加之產品利潤率不高,企業大多無力以高薪吸引高素質的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人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