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批發市場體系在中國獨具競爭優勢
經濟參考報 在市場選擇和政策推動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和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產地市場、銷地市場與集散地市場相結合的批發市場體系,成為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環節。
批發市場體系作為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點,完成了全國市場的商品集散、交易結算等功能的同時,還起到了價格形成、信息綜合、調整供需等作用。然而,在批發市場體系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市場結構下,市場經營環境臟亂差,流通過程中損耗率居高不下,市場價格不穩定等問題長期存在。其根源在于,市場功能和商業模式單一,參與者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差異化的業務分工,經營者缺乏投資升級設施、變革運營模式的內生動力。
學術界和輿論界曾一度對歐美發達國家運作良好的其他模式予以重點關注,如下游零售企業(連鎖超市、電商等)主導的縱向合作,希望顛覆批發市場主導的傳統流通體系以徹底解決問題,但結果遠遜于預期。這意味著人們低估了批發市場體系在中國國情下的競爭優勢,正是這些優勢賦予了批發市場巨大的生命力。
首先,既有的批發市場體系是一個全國性的產銷銜接網絡,加之政府公益性地通過各種手段補貼支持,使得這一體系下的經營者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類農副產品。縱向的供應鏈系統盡管在體系內流通周轉的效率更高,但多數情況下只能經營較少的品類、服務于區域性的市場。隨著市場體量的增大和商品品類的增多,要提供同樣的服務,其經濟效率將大打折扣。其次,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平臺主導模式充分利用了市場的配置功能,將維持長期合作關系的管理成本外部化(在較為低端的發展路徑下,更多功能通過批發市場提供較為基礎的服務實現),在市場參與者眾多、規模普遍較小的條件下,平臺主導模式相較于零售為核心的企業主導模式的進入門檻更低,經營成本更低。
伴隨著上游生產逐步集中的趨勢和下游零售業態的發展,后一項因素正在弱化,加之批發市場體系本身存在的各類問題(本質上是市場中勞動力過密化的表現),可以預期農產品流通方式的創新、變革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而批發市場體系在全國性農產品流通網絡中的骨干功能卻無可替代。
具體而言,批發市場在全國市場中仍將發揮其價格形成功能、信號傳導功能、物流節點功能,但聚集大量小規模供應商向零售端展示、銷售的功能將隨著其他流通模式的發展而受到沖擊。批發市場建立于攤位制之上的商業模式將面臨調整。
未來的批發市場不應定位于狹義的“市場”:在狹義市場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在企業間越來越多長期合作的情況下,更多地利用自身在全國性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骨干地位,通過向規模企業提供第三方服務盈利。
批發市場可能轉型為其他形式:例如,對本身處在核心物流節點上、具備區位優勢的批發市場,未來可能作為區域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存在,著重于倉儲、轉運、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務,狹義市場的功能則逐步被企業間建立的長期合作和互聯網平臺所替代;對臨近主產地且具有舉足輕重的市場影響力、擁有良好市場聲譽和長期歷史淵源的專業批發市場,以及能獲得便利金融服務、開展進出口業務的批發市場,可能作為具有全國級乃至世界級影響力的產品定價中心存在,結合金融、物流等相關服務創造價值等等。具體的轉型發展道路和商業模式需根據批發市場自身的區位等稟賦具體定位、選擇。
而對于稟賦較差的批發市場,則將在各類蓬勃發展的新興商業模式的競爭下逐步萎縮,實現整個批發市場體系的優勝劣汰,轉型升級。同時,批發市場結合自身稟賦的成功轉型,又將利好于供應鏈中的其他參與者,使之能為生產、消費者提供更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進一步促進流通方式的創新。 (作者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博士生、荷蘭瓦格寧根大學訪問學者)
點擊次數: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