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打造農產品現代大流通亟待加快產地市場建設——湖南省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調查與思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通過對全省農產品重點產區、主要市場及農產品產銷狀況、形勢、問題等情況的調研分析,我們認為,有規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快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管理,是發展現代大流通的關鍵一環,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產地市場發展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湖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低位。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九,水稻產量常年穩居全國第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極為重要;生豬常年出欄量在7000萬頭以上,僅次于四川,養殖的規模化比重達到了65%,產業發展水平比較高;淡水產品常年產量200萬噸左右,居全國第五;柑橘常年產量450萬噸以上,居全國第一,有一批有特色的地方名優特品種;蔬菜常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居全國第七。近年來,湖南的農產品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一是建成了一大批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特色明顯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揮了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全省農產品年總交易額達650億元,長沙馬王堆農產品批發大市場和紅星農副產品大市場年交易額分別達200億元、181億元,全省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76個,其中產地型市場51個。二是各地根據不同的產業特色和優勢,形成了一批上規模的主要農產品集散地,帶動了周邊縣市區乃至相鄰省份的主要農產品集聚銷售,如懷化洪江市,每年集中發往全國各地的柑橘達50余萬噸,占懷化柑橘產量的50%以上;常德4謝家鋪生豬交易大市場經多年發展,成為了中南五省最大并輻射全國的生豬集散地,年生豬交易量超過80萬頭,交易額達20億元。三是產地市場功能逐步改善。如湖南洞庭水產品批發市場借助產業、區位、交通等優勢,發展成了中南地區乃至全國最大的淡水產品集散地,形成了以淡水產品批發、零售、屯養與淡水產品研究、開發、加工為主,倉儲、物流服務一體化的多功能綜合淡水產品批發市場。但總的來看,湖南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與破解湖南大宗農產品賣難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是重視引導不足。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公益性較強,主要目的是促進農產品的快速流通,解決賣難問題,但各級相關部門對這方面的重視相對不足。由于農產品市場投資大、回報率低、周期長,一般不受民營資本青睞,其他資本興趣也不大。而各級政府真正重視和支持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的為數不多,導致發展緩慢。在調研時,多個市縣政府的領導提議,請求政府將“菜籃子”擺在與“米袋子”同等高度來重視,也把農產品市場建設與工貿商品市場建設同等對待。由于產地市場建設滯后,多年來湖南多次出現大宗農產品賣難、賣賤現象。如去年4月,岳陽市君山區葉類菜批發價格持續在0.12-0.15元/斤徘徊,大量蔬菜賣不出去,農民忍痛把成片的蔬菜用拖拉機耕掉;柑橘之鄉永順縣去年大豐收,但到今年2月下旬,過了銷售旺季還有近六成的柑橘沒賣掉,每斤售價僅0.12~0.18元也無人問津。
二是規劃統籌不夠。各級缺少權威性的、符合實際需要的產地市場布局規劃,原有規劃沒有實現統籌發展,市與市之間、省與省之間,可能存在兩個類似性質的產地市場距離過于相近、輻射范圍交叉等問題,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又過度集中,浪費資源,導致重復建設并造成不良競爭,給市場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三是市場功能不強。當前,湖南乃至全國大部分的農產品產地市場存在兩種現象。一是有市無場。大部分市場是自發式集中,集散地設施簡陋,功能不強,規模不大,僅停留在簡單的實物集散狀態和對手交易層次,大多數缺乏配套的倉儲保鮮設施,全省貯藏保鮮能力僅有10%左右,果蔬茶損失達20%~30%。失去了增值空間,同時沒有商品化處理,沒有市場信息服務,沒有質量檢測把關。二是有場無市。由于多方面原因,建好的市場沒有運轉,成為“空殼市場”,如懷化的惠農農產品物流中心,建成已有一年,尚未正式運轉。此外,市場經濟主體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經營粗放、管理落后等也影響市場功能的發揮,制約產業的發展。
四是產銷對接不暢。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場信息缺失,政府部門發布的產銷信息指導性不強,農民不知道市場需要什么,不知道市民想吃什么,跟風種植嚴重,生產無特色無目標;二是市場信息反應滯后,不能及時掌握市場動態,沒有根據市場供需合理調節上市時間和數量,導致農產品大量集中上市;三是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沒有就近且農民信得過的產地市場或集散地。這些都容易產生賣難問題。如常德市謝家鋪生豬交易大市場負責人就提議,市場要建設好信息網絡平臺,農業部門應更多采集發布國內外的供需市場信息。
五是交易方式落后。大部分市場都以傳統的現貨、對手交易為主,競拍、遠期合約交易、期貨交易等極少。在湖南,除近年新建籌建的懷化惠農、長沙馬王堆等農產品物流中心有這方面的設施設備之外,其他基本不能從事現代方式的交易。同時,農民的思想觀念相對滯后,在市場里不愿意嘗試通過電子掛牌等現代方式交易,任只相信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交易模式。
六是質量監測滯后。由于沒有專門的機構和部門入駐市場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蔬菜、水果的農殘檢測以市場自檢為主,費用由市場自己承擔,檢測設備簡陋,手段落后,人員素質不高,農產品質量檢測嚴重滯后,不能有效對農產品質量實施監督。
二、加快建設產地市場,是構建農產品現代大流通的關鍵環節
農產品產地市場是相對于銷地市場、超市而言的一種市場形態,主要由交易場所和冷藏設施等組成,它能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實現農產品均衡上市,減少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是產銷銜接的重要載體。調研發現,基層市縣鄉政府領導、農業部門、規模種養戶等都迫切希望興建農產品產地市場。
一是順應基層需求、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根本舉措。調研中,市、縣及鄉鎮的政府領導都對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的要求強烈,建議政府部門從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角度,全面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基層百姓、市場主體也都通過多種形式表達了這方面的呼聲。如在懷化洪江市,多年以來自發形成了湘西南地區的柑橘集散地,包括公司、營銷大戶、種植大戶幾百人現在聯合簽名向政府寫信,要求建立大規模的產地市場,配套建好商品化處理、倉儲保鮮、產品交易、物流服務等功能區。
二是加快農產品流通、緩解賣難問題的重要途徑。農產品產地市場直接連接生產環節,對種養戶而言,在生產地不遠的地方可以向不同的收購商售出自己的農產品,更加方便和快捷,選擇性更大。對采購商或是營銷大戶而言,產地市場能集聚大量滿足需要的農產品,自然會吸引商戶自發集中。這些變化,必然會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緩解農產品的買難賣難、買貴賣賤問題。如衡陽以前沒有建立規范的本地蔬菜市場,全市蔬菜生產受到很大制約,2011年建成專門的本地菜批發市場(產地市場)后,全市蔬菜產業發展良好,本地種植大量增加,也較好地解決了市民吃不到本地新鮮菜、本地菜賣難等問題。
三是實現源頭監管、保障質量安全的迫切要求。由于產地市場的特殊性,它可以對話生產環節,對進場農產品提出具體要求,檢測把關更直接,產品要求更具體,質量追溯更明確。能更直接地對流入流出市場的農產品的質量實行有效監測和管理,嚴把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關口,真正實現農產品質量的源頭監管,保障安全。特別在“市場+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甚至市場自辦基地的情況下,能最大限度實現產品質量與市場需求的統一。
四是形成集聚效應、帶動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每個上規模的產地市場,都能帶動周邊一定范圍內農業產業的發展。如目前懷化市超過50%以上的柑橘在洪江市集散,統一按“黔陽”地理標志產品要求生產銷售,價格比同類產品高出50%以上。但部分地方的產業由于產地市場功能不強,一直發展緩慢,如衡陽的葡萄,本世紀初期省內領先,現在發展明顯不如常德、岳陽等市。
五是應對價格波動、保障市場穩定的有效手段。前年全國柑橘生產形勢大好,但去年價格波動較大,我省部分橘農總體收益明顯下降。產地市場的建立,讓商戶和農民掌握的市場供需信息更對等,農民獲取信息更快更全面,更能為種養戶提供指導,不盲目惜售,合理安排采購和上市。同時,產地市場配套建設的冷儲設施,能有效地調峰平谷、旺吞淡吐,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平穩價格“過山車”現象,直接保護農民利益,避免了“價賤傷農”現象的發生。
六是保障兩頭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最佳選擇。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最大的問題就是環節過多,直接后果就是層層加價,農產品價格接連翻番,少數農產品甚至賣出“天價”。同時,層層周轉帶來了高額損耗,最高達30%以上。而產地市場的建立,能減少中轉環節,降低流通損耗,最大限度地讓利兩頭,農民能以相對較高價賣出農產品,市民能以相對較低價格買到農產品,而起更加新鮮,實現市民農民兩收益。
三、切實采取措施,全面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與管理
要在大宗農產品生產地、集散地加快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暢通農產品產銷渠道,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質量安全等問題,促進農民增收。
(一)首先要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優勢,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長期以來,農業部門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力推行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立了全覆蓋的質量監督和檢驗檢測體系,發展了一大批直接與市場與農戶相連的生產基地;全國省級以上農業部門每年舉辦各類農業會展20多個,農業部發展定點市場600多家;湖南30家定點市場中,1/3由農業部門間接參與管理。特別是農業部門獨有的三個優勢,能更好地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一是與生產緊密相連,能最大限度地使生產滿足市場的需求。農業部門能實現農產品從投入到生產到進入市場的全程管理,能更好地保障農業投入品安全,推行符合要求的生產標準和生產技術,種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品種,這是其他部門不能替代的。懷化市政府副秘書長熊安臺認為,農業部門抓產地市場,能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最大統一,避免外行領導內行現象的發生。邵陽江北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陳和平認為,產地市場由農業部門管理,符合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實際。二是與源頭緊密相連,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產地市場是農產品質量監管的源頭。目前,大部分市場檢驗不規范、覆蓋面不廣、檢驗數據利用不充分、檢測不達標、處理不到位等現象突出,存在很大的質量目前安全隱患。農業部門作為農產品檢驗檢測的職能部門,在標準化生產、質量檢驗檢測上都有一套完整系統的體系,能真正從源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佳惠集團李小紅副董事長等市場負責人都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重大,農業部門來抓產地市場,能更好地為農產品質量把關,為市場信譽把關。三是與農戶緊密相連,能最大限度地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部門作為基地建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的主管部門,與農民聯系最為密切,能更好地組織農戶發展生產,打造基地,對接市場,實現市場基地農戶的有效銜接。邵陽市政府蔡定廣副秘書長認為,由農業部門主抓,市場帶基地帶農戶的產業鏈條更加緊密,更利于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這些都為農業部門加強產地市場建設和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此,建議明確農業部門為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管理的責任部門,出臺一個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的文件,對建設主體、建設內容、建設要求、扶持政策等進行具體明確,以更好地發揮職能優勢,促進產業發展。
(二)強化各級政府發展產地市場的責任。農產品產地市場投資回報率低、社會效益大、公益性很強,一般主體投資意愿不強。各級政府要按照發展生產、搞活流通的要求,把產地批發市場納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增加投入,重點扶持產地批發市場的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對全國性和區域性大型產地市場,國家在資金、項目安排上給予扶持,重點扶持農藥殘留(疫病)檢測、信息收集發布系統、冷鏈冷藏等公益性基礎設施方面。在農業部門牽頭的基礎上,各相關部門要加強配合,按照“統一規劃、用途不變、有效整合”的原則,對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改造增列專項,共同給予扶持,促進產銷對接。
(三)有規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全國產地市場建設。各級政府要根據農業商品化生產規模、流量流向、地理交通條件、市場輻射范圍等,充分調研論證,制定農產品產地市場發展規劃。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做到合理布局,防止重復建設和出現有場無市。要以發展專業性產地市場為主,實行政府引導并給予必要的支持、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要堅持以改建擴建為主、適當新建為輔,重點對現有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規模較大的市場進行改造、擴建,完善交易與管理設施增強市場功能。
(四)切實發揮各級政府穩控物價、保障安全、引導生產的公益職能。一是要加強市場冷儲設施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和產地規模,加強冷儲設施建設,并在政府調控下實行旺吞淡吐,確保農產品的均衡上市和物價穩定。二是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要為產地市場安排專門檢測人員、配備專業檢驗檢測設備,實行進場必檢。檢測結果報農業等有關部門,并及時公布。加大對不合格批次農產品的查處力度。三是要完善信息采集發布功能。既要對本市場供應品種、價格等信息進行采集上報,也要對整個市場動態信息進行全面把握,并及時向廣大種養農戶發布,指導農戶科學組織生產和采收。
(五)加強產地市場發展模式的調查研究。了解國內外農產品產地市場的發展狀況,加大成功經驗、典型和模式的宣傳推介力度,為全國產地市場建設和管理提供參考,促進產地市場的發展。同時,要全面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的規范和管理,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工作體系,抓好市場衛生、疫病、消防、保衛等工作,規范儲運環節,改進手段,降低損耗率。
點擊次數: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