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商成市場研究所是義烏市商興成市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設的研究機構。研究所以“興旺專業市場,成就商業地產”為宗旨,專業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的研究。擁有一批精通國內外市場狀況、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還邀請了商業地產界及學界知名的專家作為特約研究員或顧問。研究所發展目標是打造民營經濟研究院行業研究所品牌,并成為國內商業地產研究……
閱讀提示
2012年,茶在山西似乎成為最熱的詞匯之一。不僅僅因為首屆山西茶文化博覽會暨首屆紫砂藝術展覽會舉行,首屆太原國際茶文化節舉辦,央視《茶葉之路》攝制組重走晉商萬里茶路,更因為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山西人熱愛,茶城、茶莊、茶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連翹茶、柿子茶、苦蕎茶等花草茶蓄勢待發。
茶業,一個復雜且特殊的行業,從栽培到種植,再到初加工、精加工、物流、零售、深加工、服務業等,整體產業鏈中包含多種經濟形態,橫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作為一個不適宜種植茶葉的省份,山西茶葉生產與消費發展情況如何?我們應該如何促進茶生產,擴大茶消費,推動山西茶業可持續發展?
茶生產——
特殊的地理條件,花草茶蓄勢待發
唐代陸羽在 《茶經》的開篇講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茶的栽植史上,山西幾乎是空白。由于地理和氣候等原因,山西不能種植茶樹。但是,用茶工藝對有特定作用的植物的葉或莖進行加工而成的花草茶,卻有蓄勢待發之勢。從2012年中國茶葉流通年會上傳出消息,2011年山西非茶之茶年產量達到8.1噸。
茶產品朝優質、有機、特色、廉價方向發展是我省茶生產的新特點和新趨勢。連翹茶是一種天然、野生的保健茶,在太原的各大茶城、酒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在深圳和上海也贏得了市民的喜愛。現在正在和加拿大合作,其有機和保健作用正是大家所看中的。中條山上年復一年生長的歐李,由于其豐富的微量元素而受到熱捧。山西綠葉鈣茶制品有限公司將其葉子加工為茶,其中含有的鈣鐵鎂鋅硒以及維生素和18種氨基酸正是其優勢所在。
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是山西發展茶的又一優勢。山西不產茶,也就沒有一家一戶種植和經營茶樹的歷史。無論連翹、鈣果、苦蕎,還是酸棗、沙棘等,都是對天然植物的加工和生產。雁門清高已經是中國苦蕎第一品牌,出口到了韓國和日本;山西菩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白背三七茶,基地總面積380畝,集種植、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
轉變發展方式,進行產品深加工、價值鏈延伸等是山西茶企正在努力的方向。在我省,靈丘國春苦蕎食品研制的苦蕎健茶飲料,即是對苦蕎進行深加工,提取了其中有益于人體的多種營養元素研發而成的,已于11月8日上市。芳靈公司正在研發茶飲料、茶點,一條包括茶葉、食品、保健品和生活日用品在內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茶市場——
競爭激烈,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場體系
山西目前有茶商2000余家,其中太原市占一半多。其經營方式主要有品牌連鎖店、茶葉批發市場、農貿集市零售、超市專柜、網絡電子商務等,呈現出了競爭激烈、多元化的市場體系。
品牌連鎖經營主要有3種形式。一種是來自直營或加盟的品牌,如天福、八馬、中茶等,由于其強大的品牌效應,在零售市場上占了不小的份額,且呈上升趨勢;一種是以茶城的形式出現的集約化、差異化的經營模式,如現代國際茶文化城和馬連道茶城,其集休閑、藝術、體驗、娛樂為一體的產業模式深受消費者喜愛;第三種形式是茶商自創的品牌,在消費者中有很好的口碑。如從計劃經濟時代艱難生存下來的茶莊,有一品香、乾和祥等;來自福建、浙江等地的茶農、茶商自己經營的店鋪,如建華茶行、裕榮香等,經營時間比較長,顧客群穩定;山西本土新成長起來的企業,如裕盛祥循著的是晉商史上經營規模最大、存在時間最長的茶莊之一的 “長裕川”的路,風鐳鎮則以原產地品牌包裝茶為特色,致力于打造山西茶市場的“國美、蘇寧”。
茶葉批發市場,主要有南方茶城、五洲茶城、北方茶城,以及運城、陽泉、忻州、臨汾等地的一些小規模的批發市場。2012年,茶葉批發市場交易冷清,這與品牌連鎖店的迅速擴張有直接關系,不論是在茶葉批發市場還是在零售市場,茶葉越來越向品牌和大戶集中。造成銷區茶葉批發市場萎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市場信息和流通的進步,帶來了產區茶葉批發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有一定規模的銷售企業直接到產區采購茶葉,甚至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
農貿集市零售在中小城鎮和農村是重要的銷售渠道。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小城鎮和農村對茶葉的購買力逐年增強,市場前景廣闊。剛起步的茶葉網絡電子商務直銷,通過集結茶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實現了茶葉實時、專業的信息分享與在線交易。其方便、快捷、價優等特點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極有可能成為品牌連鎖銷售的一個衍生窗口。
山西已經成為國內市場較有影響的主銷區之一。茶城和茶商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據業內人士解標估計,山西茶葉市場的年銷售額在30億元左右。而這塊蛋糕,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迅速擴大,行業洗牌也在所難免。
茶消費——
多茶類并進,消費結構更趨現代化
從老百姓喝茶的類別來看,喝茉莉花茶的人數已經由歷史上的98%降到了50%左右,喝綠茶和烏龍茶的人數上升到了30%-40%,還有10%的人對黑茶 (含普洱茶)、白茶表示了需求和青睞,而黃茶也有了一定的消費群體。
未來的茶葉消費呈現出的趨勢是,多茶類并進,以大宗茶為主轉向以名優茶、名牌茶為主,消費結構更趨現代化、多元化。紅茶在金駿眉等的帶動下,呈現不斷上升的勢頭;綠茶則一直在茶類消費中保持主導地位;烏龍茶,主要是鐵觀音,因其獨特的品質特征和特有的香味獨受追捧;普洱茶則在山西市場上穩占一定的份額。
從老百姓的消費支出來看,茶葉的人均消費額與居民的收入水平成正比。2009年,我省人均消費支出是25.04元,低收入戶的消費支出是18.05元,高收入戶的支出是32.47元。同時,數據顯示文化程度越高,人均消費額度越高。
茶作為世界健康三大飲品之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20歲-40歲的上班族中喝茶的人多起來即是一個信號。而各式茶館、茶樓的出現,開始引導消費者品下午茶、吃茶膳。茶食品、保健類茶品,將會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茶發展——
拓展延伸,歷久彌新待提升
茶業,一個歷久彌新的常青產業,正在成長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促進山西茶葉生產與消費的可持續發展?
茶博會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2012年,山西首屆茶博會和太原國際茶博會的舉辦,集中展示了各類茶品、茶具、茶藝、茶道、茶文化以及茶商、茶城,并舉辦了茶文化論壇等,借由茶文化交流,增加茶產業的附加值。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山西茶葉展評組委會主任楊力認為,茶博會是一個載體,可以搭建起山西與外界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茶館茶樓業是茶為國飲的窗口,對推動茶消費、展示茶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現在已有茶樓、茶館等700多家,太原占到2/3。作為一種古老兼現代的消費模式,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山西茶文化資源,創造出一種大眾樂于追捧,易于走進千家萬戶的健康、便捷、富有詩意的都市時尚生活新方式,可以提升茶文化品位,促進茶消費和茶產業發展。
茶葉企業和品牌發展的趨勢是茶產業、經濟、科技和文化高度融合,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綜合體。茶產業與旅游、文化等有機結合,能拓展和延伸茶產業鏈。如大紅袍與福建武夷山的旅游相結合,幾乎在當地就銷售一空。我省藏山的松針茶、蘆芽山的毛尖、太行山的連翹均可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提升其內在價值。同時,茶科技是茶產業之翼。國家級茶葉審評技師、高級茶葉審評師曹六榮建議,要進一步推進茶葉研究,為茶產業提供一個現代化的科研平臺,吸納企業參與科學研究,提升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大同已經成為我國苦蕎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且在海外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現在還處于粗加工階段,如果能進行精細加工,與茶科技相結合,將大大提升其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
點擊次數:1813